行业实时在线预测分析
-
VA
(Value Added)
行业增加值
行业增加值。反映具体行业产出变动状况。 -
OPI
(Output-side Productive Investment)
生产性投资
生产性投资。反映全社会生产性投资活动对具体行业直接和间接需求状况。 -
IC
(Inventory Change)
存货投资
存货投资。反映全社会存货投资对具体行业直接和间接需求状况。 -
PPI
(Producer Price Index)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具体行业产品出厂价格的变动状况。 -
IMP
(import-substitued Products)
进口
进口。反映具体行业直接和间接使用的进口产品和服务的状况。 -
AS
(Aggregate Supply)
总供给
总供给。由具体行业的产出和该行业直接与间接使用的进口产品或服务构成,显示供给侧变动状况。 -
RCU
(Ratio of Capacity Utilization)
产能利用状况指数
产能利用状况指数。基于产出和资本存量构造,反映具体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程度。
-
GFP
(Gross Final Products)
终端产品
终端产品。反映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对具体行业直接和间接需求状况。 -
IPI
(Input-side Productive Investment)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具体行业内为扩大产能而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具体行业内产能扩张状况。 -
FGI
(Finished Goods Inventory)
产成品存货
产成品存货。反映具体行业内企业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但尚未送交客户或销售的库存产品状况。 -
EXP
(Export-driven Products)
出口
出口。反映全社会出口对具体行业直接和间接需求状况。 -
PROF
(Profit)
利润
利润。反映具体行业整体利润的变动状况。 -
AD
(Aggreate Demand)
总需求
总需求。反映全社会终端产品、生产性投资、出口对具体行业直接和间接需求状况,显示需求侧变动状况。
GFP概念界定与分析体系
本系统以GFP为出发点和主线构造而成,而GFP是在对现有统计体系中的GDP重要变革基础上形成的。
从总需求或支出法的角度看,GDP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组成,用以度量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新增价值。然而,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就会发现真正与消费者直接发生关系,被“消费”的,只是GDP的部分产品;另一部分产品,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则重新返回了生产过程。所以,统计时间内的最终产品与“自然过程”中的最终产品是有区别的。把住宅、基础设施列为投资,与其固有的消费属性形成矛盾,也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悖。
我们提出“终端产品(gross final products,缩写GFP)”的概念,其定义是:GDP中不再直接进入下一个生产过程的产品。按照这一定义,全部消费,投资中的住宅、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其他建筑、设备等(大体相当与以往“非生产性投资”所涵盖的范围)可计入GFP;投资中的机器设备、厂房、生产性基础设施等,相当于以往“生产性投资”涵盖的范围,将分离出去。
GFP体现了生产活动的目的,在全部经济生活中具有源头性质;与消费者具有“亲近性”,其构成直接反应了消费结构及其升级进程。从统计角度看,GFP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非生产性投资,其中居民消费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住房服务、金融媒介服务及保险服务、集体福利服务和其他商品和服务;政府消费包括安全和防务、法律和秩序维护、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研究与开发、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卫生保健、社会保险和福利等。非生产性投资中包括住宅、非企业用其它建筑、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等。通俗地说,GFP体现了经过复杂的经济活动后,“最终留下的那些东西”。
在整个国民经济流程中,GFP是出发点和最初的驱动力。GFP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动,将会带动长短不一的投入产出链条的变动。想像一下纵横交错的投入产出架构,每一类产品的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都最终追溯到某一种终端产品。反而观之,正是GFP驱动庞大的投入产出网络,演绎出了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这种分析既适合于一个国家,也适合于一个省、市、县乃至更小的行政区划范围。一个经济体或经济体系,其增长实绩集中表现在终端产品的规模、质量和增长速度上。
创造性利用投入产出架构和高频数据
在GFP分析原理基础上,本系统创造性利用投入产出架构,使之与GFP分析融为一体。投入产出表通常作为事后分析的工具。本系统采用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投入产出表,首先将GDP分解为GFP和OPI,然后按照特定方法,将其分配到70个行业部门。在采用国家统计部门最新正式数据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搜集并处理与正式数据相同或相近的日度、周度高频数据,从而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实时在线分析预测。
在本系统的行业分析中,包括终端需求、生产性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和存货需求在内的总需求,是宏观水平上通过投入产出关联给定的,这一点与传统行业分析中主要依赖内部数据推导形成实质性差别。行业内某个指标的变动,都会通过投入产出链条波及到宏观经济的各个部分,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行业运行的分析预测结果,也会比传统方法有显著改进。通过引入投入产出架构和高频数据,将会逐步形成对国民经济结构和运行的实时动态模拟,使人们能够在数字世界内看到国民经济运行真实世界的状态和运行轨迹。
宏观和产业的结构、区域、增长动能和前景的深度分析
在“GFP”栏目中,展示了GFP所包含的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服务业投资的具体构成,其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数据,总量、增量和增速等数据。这些数据对理解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增长动力变动和增长前景等至关重要。比如,房地产投资增量在2013年左右达到高点,所对应的是房地产投资的历史需求峰值;此后逐步回落,2017年已经接近零的位置,表明房地产投资增速接近零增长,未来则可能出现负增长,房地产投资在GFP中的比重相应下降。其它组成部分也呈现出总量、增量和增速上的变化。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主要是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等在增量上达到高点后回落,在GFP中比重逐步下降引起的。中国经济回落后“触底”,逐步转入中速稳定增长阶段,也都能够从GFP的结构变动中找到解释。
在“结构”栏目中,提供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结构变动数据。当进行增长的历史分析时,通过双击某个时点,可以进入“结构”栏目,将会看到这个时点上总需求中GFP、OPI、EXP以及IC的构成,总供给中各部门VA、IMP的构成,从而可以分析经济增长的动能分布。
在“动能”栏目中,提供了70个部门的国民经济总量比重、增量比重、增量增速及其排序等数据。这些数据对分析具体时点经济稳定的基本力量和增长新动能有重要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增量比重排序数据,它提供了经济增长动力来源的有效信息;增量增速的变动也很有趣,当经济平稳或回升时,这个指标为正值;而当其转为负值时,对应的是经济回落状态。
在“排名”栏目中,提供不同时点70个部门产出、价格、利润变动的排名顺序。尤其是未来6个月的排名预测,对生产、投资活动中的优先顺序决策有一定价值。
在“区域”栏目中,提供了具体行业企业的区域分布数据。下一步还将提供更多关于区域经济和行业增长的信息。
正在开发中的“长期展望”栏目,将分析处在增长前沿的发达经济体的结构特征,并依照可能的“增长收敛”路径,展望中国经济总量和各个部门的长期增长潜能。
房地产投资

针对不同需求推出相应版本
本系统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将适应不同需求推出研究版、行业版、普通版。包含研究分析内容的研究版,适合于受过系统经济学训练、有一定宏观和产业研究经验的专业人士使用。行业版服务于具体行业内的企业和专业人士,在提供相关行业分析预测数据的基础上,增加行业发展的有关信息。普通版只提供宏观和行业预测数据,以满足更多数量用户关注宏观和行业走势的需求。
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影响经济运行的三种力量
GFP反映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终端需求变动,与库茨涅茨周期有相似之处。与库茨涅茨周期以建筑业或房地产投资为主要变量不同,GFP还加入了基础设施投资、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等变量,成为反映国民经济“基本面”的指标。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追赶型经济体,GFP除了反映长周期变动外,在转型期更多反映的是需求结构的变动。
OPI反映的是生产性投资的变动,与朱格拉周期相似。生产性投资特别是设备投资,集中体现了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中最为活跃、最具变革性的因素。
IC则反映的是存货变动,相当于基钦周期波动。当市场需求或供给出现变动时,存货通常是最早且最容易发生响应的变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产者特定时点上的情绪、预期的变化。
概括地说,GFP反映的长周期和基本面变动,OPI反映的是中周期变动,IC反映的是短周期变动。三种周期力量的不同组合,大体上决定了特定时点的经济增长状态。

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
长期均衡是指GFP与OPI之间的均衡。GFP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终端成果,OPI则通过设备投资等提高GFP的生产率,从长期看,两者会形成均衡态势。OPI有时会出现投资者预期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同时“加速原理”起作用,导致一个时期的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使OPI与GFP形成较大偏离。但OPI终究是服务于GFP的,仍然会向GFP回归。

上图中OPI在2012年前后曾出现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成为此后产能严重过剩的重要起因。到2016年,又出现了预期过低、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目前正呈现向GFP回归的态势。
短期均衡是指总需求AD与总供给AS之间的均衡。AD由GFP及其相关的中间产出、OPI及其相关的中间产出、EXP及其相关的中间产出相加,AS由国内总产出、IMP及其对应的中间产出相加。这里并未将存货变化IC列入AD,而将作为一个单独变量,以便及时、敏捷地反映供求缺口的变化。
在AD中,GFP作为主导力量,影响着AD的变动方向。在AS中,总产出则由资本存量、产能利用率RCU和OPI决定。这样,就形成以下公式。
AD=GFP+OPI+EXP (1)
注意,为了表达简洁,公式(1)中GFP实际上是指终端需求及其相关的中间产出,或者说是指终端需求GFP所带动的总产出;OPI、EXP也分别表示为OPI、EXP所带动的总产出,下同。
AS=VA+IMP (2)
同样为了表达简洁,公式(2)中的VA实际上是指国内增加值所对应的总产出,而IMP则表示直接和间接用到的进口产品和服务情况,下同。
由于VA=(Ks-Kd+OPI)*RCU,式中Ks为资本存量,Kd为当期折旧,所以
AS= (Ks-Kd+OPI)*RCU+IMP
由于AD+IC=AS,所以
GFP+OPI+EXP+IC=(Ks-Kd+OPI)*RCU+IMP (3)
短期均衡将由公式(3)中的相关变量共同决定,各个变量的走势也可以由此得到解释。
变量指标间的重要相关关系
在上述变量指标中,存在着相当多地具有规律性的相关性。例如,
OPI领先AD一年左右时间,原因是,只有当OPI的投资实际发生后,经过一段时间形成生产能力,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这种时滞关系可具有较好的预测功能。
IC、PPI、PROF、IMP具有较好地同步变动特征,可以起到相互印证和预测的作用。


预测
运用具象化的图示,重点指示未来六个月行业重要变量指标的走向与拐点,并通过实时在线的识别和纠错,不断优化预测方案。

分析
展现、比较行业重要变量指标的变动,显示各指标相互作用后的增长格局。历史
展现行业重要变量指标的历史数据,观测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变量的走势特点和相互关联,分析行业运行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把握转型期行业增长的规律和前景。

区域
展现国民经济终端需求的组成结构和增长动因,作为先行指标带动经济的其他部分增长。结构
展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结构变动,为经济增长的动因及其变动提供依据。

高频
实时展现行业重要变量指标变动,及时跟踪行业最新进展。案例分析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的增长态势

案例分析二 2016年以来的触底回升
2016年2季度后,RCU处于低位,部分行业最好的企业主营业务出现亏损,意味着PPI很难继续下降,这是预期发生改变,PPI和IC大幅反转,带动VA、PROF等相应回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时AD并未回升,还处在下降通道,OPI下降幅度还要大一些。所以,这一轮的VA回升,并不是总需求回升所带动,而是减产能后预期改变拉动存货和价格上升、提高产能利用率所引起的。而IC和PPI在2017年一季度已经出现高点,RCU随着也开始回落,在AD尚未走稳回升之前,VA适度放缓是难以避免的;OPI明显回升,开启新的产能周期,也不具备条件。
